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的《法官保廉五字箴言》,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自律的内容,结合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,阐述了修炼自律的重要性及方法,诠释了人民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。文章洋洋万言,不虚掷一词,读来颇为震撼。
一、践行“五字箴言”,实现“四个自我”。《法官保廉五字箴言》读后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找到了修炼自律的好方法。养、守、慎、戒、畏,五个字是“五道关”,以高尚情操的内在养成为基础,用坚定的意志加以守护,用审慎的态度、严格的戒律约束所言所行,常怀敬畏之心、常惧法纪之威以奉廉洁,由内而外,层次递进。通过这五个方面的修炼,我们会自觉去做一个好人,人格支撑“官”德,人品提升“官”品,先做好人,才能为好官。当代法官,唯其养成立志为社会主义司法事业作贡献的远大抱负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,公平正义,恪守法律与职业道德,谨言慎行、慎始慎终,戒侈戒恶、警钟长鸣,畏贪畏腐、勤政保廉,方能成为一名廉洁自律的好法官,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“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”。
二、借鉴历史精华,丰富廉政文化。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,形成了许多博大精深的“廉说”、“廉论”,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《法官保廉五字箴言》借鉴人类先进的廉政文化成果,丰富了新时期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。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,但是一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,将起到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。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、引导、渗透、影响的力量,来感化、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及法官的司法行为,才能从根本上树立“不愿腐败”的思想观念,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,从而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富有成效。
三、汲取传统文化,涵养身心抱负。《法官保廉五字箴言》引经据典、言之凿凿,国学底蕴,震撼心灵,读来令人喟服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读书能纯洁心灵,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潜移默化,能让人远离无聊庸俗,一个勤于读书、有文化涵养的干部,往往少一些官僚习气,更贴近民生民情。因此,国学知识对于党员干部和为民司法的法官,应该是必不可少的。国学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,代表着神圣、光荣、骄傲、崇高与庄严。面对无所不在的功利诱惑,尤其需要传统经典来净化心灵,时时温习之,不断汲取营养,帮助摆脱沉重的势利羁绊,平静浮躁的心态,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党员干部学国学,还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读书风尚,进而提升全民文化品位。
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作的报告回应了人们关于反腐败的期待。报告强调: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,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,甚至亡党亡国”。可见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江必新副院长将修炼自律的办法概括为养、守、慎、戒、畏五个字,这不仅仅是法官保廉箴言,亦是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的保廉箴言。我们唯有深刻领悟和认真践行廉洁自律五字箴言,始终保持人民法院队伍的纯洁性,方不愧怍于人民赋予我们的手中的权力。